以高鐵為代表的軌道交通,是“中國制造”的閃亮名片。10月18日至20日,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、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(以下簡稱“博覽會”)在湖南長沙舉辦,來自世界各地的“鐵路人”匯聚一堂“。
在“智慧軌道、聯通未來”主題下。業內人士普遍預期,“城市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”將驅動本已規模巨大的軌道交通產業“擴量”“提質”“升級”。隨著未知市場空間“藍?!背霈F,新興“千億級”先進軌道產業集群將次第涌現。
業界看好“城市化”機遇
縱觀人類每一次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,都會帶來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深刻改變,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。軌道交通,當前正憑著運輸量大、安全性高、速度越來越快的優勢在全球不斷“開疆拓土”,不斷催生“經濟奇跡”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以“粵港澳大灣區”為例指出,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,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體系勢在必行,這包括暢通對外綜合運輸通道和構筑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。據介紹,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網總規模約5419公里,這將為軌道交通產業開辟新的市場。
湘牽工業原本是一家生產礦山專用機車的民營企業,2013年進入與盾構機配套的有軌機車行業,正是看好軌道交通特別是地鐵的發展前景。湘牽工業銷售總監許道明認為,近10年間,國內各地市建設的地鐵總里程增長了4倍,達到4600公里。而隨著“七大城市群”概念的提出,地下交通會迎來快速發展期,相關產業的市場空間非常大。
針對城市群交通發展需求,不少企業推出了專門的產品。比如,中車株機公司展出的“CJ6型城際動車組”車型采用4編組,最高速度160公里/時,最大載客量970人,具有可重聯、大載客量、加減速度快、快起快停等特點,適用于站間距較短的城際線路,可滿足城市群之間軌道交通高密度、公交化運營需求。
產業競逐“綠色化”高地
“軌道交通從不同種類的牽引動力一路發展過來,已有100多年的歷史。綠色、智能是軌道交通電力牽引的未來發展方向,我們現在自主創新的力量基本上都投入到了這些方面?!敝袊こ淘涸菏縿⒂衙方邮?/span>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采訪時說。
在“博覽會”舉辦地長沙,已運營3年多的磁浮快線,具有低噪音、零排放、低輻射等特點;儲能式現代有軌電車,利用“超級電容”提供動力,車輛運行無須架空接觸網供電,利用車站停車上下客的30秒時間即能充滿電能,并且能將85%以上的制動能量回收,是一種新型綠色軌道交通工具。
本次“博覽會”,中國中車、中國通號、中國鐵建、克諾爾車輛設備公司等軌道交通行業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共406家企業參展,集中展示了軌道交通領域的“綠色”技術和產品。
作為國內最早提供地鐵牽引系統的企業之一,湘電股份展出了主打“綠色、節能”概念的系列產品。湘電股份電氣傳動事業部總經理鄧群介紹說,新一代永磁同步牽引系統節能20%左右,今年將在北京地鐵9號線裝車運行;輕量化交流異步牽引電機重量減少65公斤,噪音降低10分貝,主要用于城市軌道交通。
投資青睞“智能化”方向
《經濟參考報》記者在“博覽會”發現,隨著以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風起云涌,軌道交通產業正在把更多資源投入“智能化”領域。
在“中國中車”等企業展館,具有“自運行、自決策、自檢測”功能的全自動駕駛列車等“智能化”先進軌道交通產品特別引人注目。
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徐宗祥介紹,目前,中國中車正在致力于打造智能軌道交通生態圈,將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為主線,努力構建智能產品體系、智能制造體系、智能服務體系、智能交通體系。
在前端設計和后端檢修等環節,軌道交通產業的“智能化”水平也越來越高。記者在“博覽會”現場看到,機器視覺等技術已在鋼軌的無縫探傷、受電弓的磨損檢測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。另據了解,中國中車建成了基于大數據的軌道交通裝備遠程運維服務平臺,實現對2000列左右動車組車輛狀態的實時監測、遠程可視和協同運維,為確保鐵路運輸安全特別是高鐵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交通事業部副總工程師徐暤說,華為將依托于數字平臺,與合作伙伴共建智慧城軌,接入視頻云、AI、大數據、BIM。這預示著城市軌道交通將全面進入“信息化、智能化”的時代。
軌道無處不在,技術變革和市場機遇正不斷孕育;創新永無止境,世界先進交通體系新時代無限可能!